西医认为:
(1)环境不适应
小儿睡眠环境的改变,或嘈杂、或闷热、衣被过多或过少。
(2)胃肠道的不适
小儿胃肠道娇嫩,功能尚未完善,容易消化不良,腹泻腹痛。
(3)疾病影响
感冒、中耳炎、咽喉炎、支气管炎、肠胃炎、都可造成小儿睡眠不安稳,反复啼哭。
(4)睡眠时间和习惯
小儿尚未形成良好的昼夜节律,白天睡太多,导致夜间觉醒,无人陪伴而哭闹;睡前情绪过于兴奋,或惊吓,都可导致无法入睡。
中医观点:
(1)神不守舍
心为君主之官。属火,主神明、血脉,是人体阳气的根本。夜晚,“人卧,血归于肝”,全身的血液都储藏于肝脏。夜晚哭闹,是气血不归肝,是“神不守舍而散落”的典型表现。
(2)阳不入阴
《黄帝内经》根据“阳主动,阴主静”提出睡眠的原理是“阳入于阴则寐,阳出于阴则寤”的理论。
临床中夜晚哭闹的孩子,如果是阳不入阴,多表现是阳气盛,体壮实。
(3)孩子的本能
啼哭是小儿天性,是生理机能,是小儿发育的需要,也是和外界交流的唯一方式。啼哭时发声,呼吸脉搏加快、面红、汗出,腹压增高,唾液增多,有利于排气、排便。
国外研究,小儿每天需要1个小时的发声。不哭的孩子长不大、不聪明、易自闭。
小儿阴阳节律未建立,分不清白天和黑夜;小儿又不懂事,他哪里知道夜晚不能哭,白天总有人陪伴,没有哭的机会。
(4)脾寒+积食
传统中医一直认为,夜哭多因脾寒。脾寒引起的腹痛才导致夜啼,准确的说是脘腹疼痛。
“胃不和则卧不安”。不和就是积食,吃的太多,胃处于扩张饱满状态,会不断翻身或伏卧状睡觉。
积食是睡得着,并不哭、翻身频繁;夜啼是睡不着、哭闹达旦。
治疗:
啼哭应该平肝潜阳,宁心安神,使阳入于肝,神守于舍。应重视大脑的刺激,健脑益智,尽快帮助孩子建立昼夜的节律。
小儿推拿法:
头面四大手法(调和阴阳,安神熄火)
双点门,倒垂柳(刺激大脑,助节律形成)
清心肝,黄蜂入洞(宁心神,助睡眠)
掐揉五指节,掐精灵,威宁(压惊止啼)
摩腹,捏脊(消食化积)
揉涌泉(引火归元,使阳入于阴)
捏肚角(治腹痛)
拿肩井(治感冒)
推拿时,强度宜大些,刺激小儿,促哭醒神,白天兴奋了,才有利于夜晚的安睡。